8月1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美国的工业基础还未做好与中国开战的准备》的文章,认为美国目前的国防工业基础无法胜任与中国这样的大国旷日持久的常规军事冲突。
文章的作者科尔比曾在特朗普政府担任副助理国防部长;另一名作者格雷曾在特朗普政府担任白宫总统特别助理。
文章指出,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在国防工业系统中找到十大风险。其中有近300项重大差距,包括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将直接影响美军大战的能力。
二战时期,美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强的造船工业。期间美国一共造了24艘主战航母、117艘护航航母以及11艘轻型航母,6年造155艘航母,意味着美国平均每个月下水2艘多航母。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还拥有28家能够建造远洋海军战舰的造船厂,到了90年代,太平洋舰队的作战区域内只剩下2个海军造船厂和不到20个船坞,远低于海军需求。
美国现在能造军舰的造船厂只剩下5个,其中能造航母的造船厂只有一个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仅有一条干船坞能造航母,如果战事来临,美国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建造第二艘航母的能力。
除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那条能造航母的干船坞,整个美国能造驱逐舰等大型军舰的船坞也仅有两个。
美国制造业外迁,造船的产业链也不齐全。大多数用于船舶维修和建造的起重机设备都是中国的设备,一旦发生战争,美国海军连维修船只都难。
随着造船成本提高,产业链短缺,导致美国造船业利润率降低,造船厂无力更新设备,让美国造船业更加无法和别国的造船业竞争。大量专业人员流失,这让美国造船业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
文章指出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美军在跨越太平洋时所需要的后勤保障能力很匮乏。主要是缺乏大型运输舰,只有少量后备舰艇能够提供支持。美国未来在面临跨太平洋冲突时,将难以支撑。
作者预测,为了震慑并在必要时刻赢得冲突胜利,美国必须能够维持、修复和补给一支顶级军队。中美围绕台海地区的冲突将导致美国资源的大量消耗,美国国内的国防工业将需要为关键的空中、海上和太空平台以及关键弹药制造出实时的补充替代品。
之前,美国进攻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这些中小型国家,第一轮进攻就全胜。而要与中国这样的大国博弈,肯定是长期的,需要大量的制造、维护、运输以保障。
因此,作者提醒美国政府需要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包括私营和公共造船厂、修船设施和相关基础设施。各种海、陆、空平台以及弹药能力,还迫切需要一支能够为战时军队提供支援的运输船队,以及熟练的技工骨干团队。
这些,需要美国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文章声称,中方对于佩婆窜访台湾后所做出的反制突显了局势的紧迫感,战争可能就在这十年中到来。美国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快速生产和维修的国防工业基础,美国就像是一支只能踢上半场比赛的足球队。
文章直言,美国向乌克兰不断提供的“毒刺”和“标枪”导弹,实际上生产线已达到了“产能极限”,关键部件的产量已不足以满足需求。
这还是美国没有参战,武器就供应不上了。文章认为,美国“军火库不足”的弱点,可能会在未来美国与中国或俄罗斯发生大国冲突中显现。
还有一个问题,文章没有提到,美国海军现役舰艇老龄化严重,大批战舰即将退役。5年之后,美国海军现役舰艇总吨位将很难维持300万吨这个标准。
美国航母设计寿命不超过50年,目前,“尼米兹”级航母首舰“尼米兹”号服役已接近半个世纪,而“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的服役期也都已经接近或超过40年。
美国海军共拥有11艘航母,有8艘是20世纪服役的。由于航母日益老化,舰况不佳,不仅维护成本与日俱增,安全性也大打折扣。而“福特”级航母尚未成熟定型。
水面战舰,首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早在1983年就服役,即便是最新的一艘“皇家港”号服役期也已经高达27年。
美国海军目前共有69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其中有34艘已经服役超过20年。其中首舰“阿利·伯克”号到今年已经服役30年了,而驱逐舰的设计寿命只有30年。剩余的其中作战舰艇和潜艇平均舰龄也在30年以上,后续换代计划遥遥无期。
8月12日,美国海军宣布,在2023财年退役39艘舰艇,其中包括2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5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9艘“自由”级濒海战斗舰、4艘“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和5艘“旋风”级海岸巡逻艇。
由于军舰有限,国会将免于部分军舰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