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一个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志在长远发展的包钢集团步履铿锵逐“绿”前行,以务实举措推进节能降碳取得更大实效,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企业绿色转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贡献包钢力量。
在包钢厂区内可以看到,厂房屋顶上大面积的光伏板在阳光下“吸光吐电”。地处西部的包钢有着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加之拥有较多厂房屋顶的场地优势,包钢集团一路追“光”逐“绿”,积极投身低碳绿色发展新赛道。以现代能源经济为理念,持续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让蓝色“海洋”成为绿色发展动能。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新能源项目50余兆瓦,在建白云鄂博矿区150兆瓦绿电直供项目和44兆瓦全额自发自用光伏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以上所有新能源项目建成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5.7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万吨。
包钢集团将节能降耗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深挖潜力,寻找生产工序中每一个细微的节能点,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耗。依据各工序重点耗能设施能效现状,结合《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力清单(2023年版)》《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从工艺、装备和设备极致化节能方面,布局节能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化转型。7号、8号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项目、炼钢厂低压蒸汽发电项目、三烧余热回收项目、动供总厂1号CCPP循环冷却水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这些项目,绿色低碳技术储备及先进适用成果转化落地成效更加显著,为公司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绿色基因”。
在节能项目上“做加法”的同时 包钢集团还在淘汰落后设备上“做减法”
“十四五”以来,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投入约1.5亿元淘汰落后机电设备7000余台,不断提升设备能效水平。
包钢争做“双碳”大考排头兵,向着“双碳”战略目标勇毅前行。成为自治区首家、钢铁行业第三家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的企业,超前布局钢铁行业首个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推进建设20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利用基地、建成碳化法钢铁渣综合利用项目……积极稳妥的方向和稳中有进的步伐,让包钢在“双碳”这条绿色赛道上抢先领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包钢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上,起步早、动作快,成效显著,是国内钢铁行业第二家开展LCA研究应用的企业,建成国内首个集数据采集、计算、展示于一体的LCA在线系统,四类产品的EPD(环境产品声明)报告在中钢协EPD平台成功发布,全部钢铁产品和重点稀土产品完成碳足迹核算,稀土EPD平台成功发布并完成四份稀土产品EPD报告的编制发布,为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好能源管理是节能降碳的关键,包钢集团持续在能源管理上下功夫,创新能源管理模式,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压紧压实板块主体责任。实施专项检查整治行动,建立重点耗能设施标准化操作模型,推动能源管理提质增效。“双碳”目标愿景下,通过数字化手段科学高效开展能源管理,是实现节能减碳的应有之义。包钢集团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加快推进能源管控智能化升级,构建新型智慧水务系统,推动企业能源管理早日实现数字化转型。
5月13日至1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5月15日是第12个“全国低碳日”。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公司各单位展开,积极营造了节能降碳浓厚氛围,让节能降碳成为每一位职工的自觉行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包钢集团多举措推进节能降碳工作,绘就的绿色低碳新图景已徐徐展开。在未来发展中,包钢集团将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按下节能降碳“加速键”,让包钢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