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双轴测径仪,CCD测径仪,椭圆度检测,智能测径仪,
双轴测径仪的工作原理核心是 “光学投影 + 光电转换 + 数据计算”,通过两组垂直分布的测头(通常为水平轴与垂直轴),同时捕捉材料两个正交方向的外径信息,最终计算出直径与椭圆度。其整体工作流程可拆解为 “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数据输出” 三大环节,具体原理如下:
一、核心硬件基础:两组垂直分布的 “光学测头”
双轴测径仪的核心部件是两组结构相同、安装方向垂直的测头(一组沿水平方向,一组沿垂直方向),每组测头均包含 “光源模块”“光学成像模块” 和 “光电接收模块”,三者协同实现 “将材料的物理尺寸转化为光学信号”。
常见的测头技术方案有两种,原理略有差异,但最终目标一致:
激光扫描式测头:光源为高稳定性激光(如半导体激光),通过高速旋转的棱镜或振镜将激光 “拉成” 一条平行的激光束;
CCD 摄像式测头:光源为平行白光(如 LED 平行光源),搭配高分辨率 CCD 图像传感器,直接拍摄材料的投影图像。
二、核心工作流程:从 “光信号” 到 “尺寸数据”
以应用更广泛的激光扫描式双轴测径仪为例,完整工作流程如下:
1. 第一步:材料遮挡,形成 “光信号缺口”
当被测材料(如热态圆钢、钢管)沿生产线匀速通过测径仪中心时,会同时遮挡水平、垂直两组测头的激光束:
水平测头:激光束沿水平方向照射,材料会挡住一部分激光,形成一个 “水平方向的遮光区域”(即光信号的缺口);
垂直测头:激光束沿垂直方向照射,同理形成 “垂直方向的遮光区域”。
关键逻辑:遮光区域的宽度,与材料在该方向的外径尺寸直接对应(激光束平行度极高,可忽略误差)。
2. 第二步:光电转换,将 “光信号” 转为 “电信号”
两组测头的 “光电接收模块”(如光电二极管阵列、CCD 传感器)会实时接收未被遮挡的激光:
未被遮挡的激光照射到接收模块上,产生高电平电信号;
被材料遮挡的区域,接收模块无激光照射,产生低电平电信号;
最终,两组测头分别输出一个 “高低电平交替的电信号波形”—— 波形中 “低电平段的宽度”,即对应材料在水平 / 垂直方向的 “遮光宽度”。
3. 第三步:数据计算,得出 “直径与椭圆度”
测径仪内置的信号处理单元(如 FPGA、单片机)会对两组电信号波形进行分析计算:
计算直径:根据 “激光束的扫描速度”(已知固定值)和 “低电平段的持续时间”,通过公式「直径 = 扫描速度 × 低电平持续时间」,分别算出材料的水平方向直径(D1) 和垂直方向直径(D2) ;
计算椭圆度:根据行业标准(如 GB/T 17395),椭圆度 =(最大直径 - 最小直径),双轴测径仪中即通过对比 D1 和 D2,直接得出椭圆度(若 D1>D2,则椭圆度 = D1-D2,反之同理)。
补充说明:若为 CCD 摄像式测径仪,原理类似 —— 通过图像算法(如边缘检测)识别材料投影的轮廓,直接测量轮廓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最大距离,即为对应直径,再计算椭圆度。
4. 第四步:数据输出与反馈(工业应用关键)
计算完成后,尺寸数据会通过以下方式输出,满足生产线需求:
实时显示:在测径仪的显示屏或车间监控系统上,同步显示水平直径、垂直直径、椭圆度的实时数值;
超标报警:若尺寸超出预设公差范围(如圆钢直径允许偏差 ±0.1mm),仪器会触发声光报警,提醒操作人员调整轧制参数;
数据存储与追溯:通过工业总线(如 RS485、以太网)将数据上传至工控机,存储历史检测记录,便于后续质量追溯。
三、双轴设计的 “核心优势”:解决 “单方向测量盲区”
传统单轴测径仪仅能检测一个方向的直径,若材料存在椭圆度(如轧制时轧辊压力不均),单方向测量会导致 “尺寸误判”(如只测水平方向,无法发现垂直方向的超差)。
而双轴测径仪通过水平 + 垂直两组测头同步检测,可同时获取两个正交方向的尺寸,既避免了 “旋转材料才能测椭圆度” 的麻烦,又能实时监控材料的圆周均匀性,尤其适合轧制、挤出等 “连续高速生产场景”。
总结
双轴测径仪的本质是 “利用平行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将材料的外径尺寸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再通过计算得到精确尺寸”。其核心创新点在于 “两组垂直测头的协同”,实现了 “直径 + 椭圆度” 的同步检测,为工业生产中 “尺寸精度实时监控” 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尤其适配热态钢、有色金属棒 / 管、塑料管材等连续生产的长条状材料。